蠶蛹可做食品,蠶沙可發酵成農家肥,桑枝可用以種植食用菌,循環利用已經貫穿在廣西宜州桑蠶養殖實踐的每一個環節中。
記者在宜州市一家菌廠的大棚里看到,五層的架子上擺放著數萬個食用菌菌棒。農民石忠勝說,菌棒均由桑枝粉碎后制成,制作菌棒的桑枝是從農民手中買來的,每噸收購價在300元到400元之間。
“一個菌棒一批可以長出1兩多的食用菌,在整個冬春季節可以長七八批,而食用菌的價格在每斤5元到6元,一家農戶每年光憑這些食用菌就能賺到1萬多元。”石忠勝說。
宜州市桑蠶辦主任韋杰說,宜州適合養蠶的時間一般為4月至11月,冬春季節不適合養蠶。作為全國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縣(市),宜州農村地區基本家家戶戶都種桑養蠶,每年會有30萬噸桑枝在冬季被砍掉。
“桑枝燃燒效果差且煙塵多,放在地里又容易滋生細菌、污染來年的桑園。于是我們從2008年起就從福建引進了適合桑枝種植的菌種,冬春季就養在空出的蠶房中,反季節就種在大棚里,既環保銷量也不錯。”韋杰說。
韋杰告訴記者,廢菌棒還可以和蠶沙一起加工生產為生態有機肥,“可以說在整個種桑養蠶的過程中沒有廢料,每一樣看似沒用的東西我們都爭取把它用干用凈。”
蠶蟲結繭之后,干繭將通過各村屯的集散點運往繅絲廠。記者了解到,繅絲廠生產一噸干繭絲,同時會剩余兩噸半的蠶蛹無法處理,通常拿去做飼料。在廣西嘉聯絲綢有限公司的展示柜臺上,這些其實營養價值頗高的蠶蛹“變廢為寶”,經加工后已變為可以直接品嘗的食品。
總經理唐映珊告訴記者,蠶蛹食品在廣州的超市銷量不錯,也大量出口到韓國和泰國等國家。
唐映珊說,在繅絲廠的生產過程中,不僅蠶蛹的價值得到最大利用,一些不適合用于繅絲的蠶絲,也被收集起來做成了蠶絲被。“比如兩個蠶結成同一個繭,拉絲過程中很容易斷開,這種絲就可以拿來做蠶絲被。”唐映珊說,蠶絲被已是繅絲廠的重要副產品之一。
宜州現有桑園面積32.8萬畝,占到廣西總桑園面積的七分之一。從2005年起,宜州連續8年保持全國第一大桑蠶生產基地縣(市),近年來又一躍成為廣西第一大白廠絲生產基地縣(市),桑蠶產業已成為宜州繼蔗糖產業之后的又一個重要支柱產業。
上一篇: 2014中國東盟博覽會農業展—廣西絲綢精品展隆重開幕
下一篇: 我國首個ISO絲綢國際標準正式發布ISO15625:20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