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桑赤銹病癥狀
桑赤銹病又稱赤粉病、金桑、金葉等。分布在全國各植桑區。主要為害桑樹嫩芽、幼葉、新梢等。嫩芽染病病部畸形或彎曲,桑芽不能萌發。新梢上的芽、莖葉、花模染病局部肥厚或彎曲畸變,出現橙黃色斑。葉片染病在葉片正背面微生圓形有光澤小點,逐漸隆起成青泡狀,顏色變黃,后呈橙黃色,表皮破裂,散發出橙黃色粉末狀的銹孢子,布滿全葉,故有“金桑”之稱。新梢、葉柄、葉脈染病沿維管束方向呈縱條狀擴展,出現彎曲畸形,表面也都生有橙黃色銹子器,新梢上病斑逐漸變黑凹陷。
二、桑赤銹病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
病菌以銹子器和銹孢子越冬,翌春隨桑芽萌發,引致桑芽染病,初侵染產生的銹孢子飛散到新梢和桑葉進行多次再侵染。氣溫20℃~25℃,相對濕度95%以上最適于赤銹病流行,葉面結露,有水膜是銹孢子萌發和侵入的先決條件。若當地降雨次數多,雨量大,赤銹病將嚴重發生。我區在4-6月和9-10月進入發病高峰期。該病發生程度與品種及農業措施有關,實生桑、倫教40號發病重;新老桑樹混栽以及收獲片葉育的桑園,比較容易發病。此外,土質黏重,地勢低洼積水,種植密度過大,田間淤閉不通風,或過多施用氮肥,植株旺長等都有利于發病。
三、桑赤銹病的防治技術措施
1.選用抗病品種。各地應因地制宜選用抗病、耐病品種。
2.加強肥水管理,采用配方施肥技術。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,適當增施磷、鉀肥,提高植株抗病性。
3.人工摘除病芽。在桑芽脫苞到開葉期,銹孢子成熟飛散前(泡泡紗轉黃前)經常巡視桑園,發現病芽及時摘除、燒毀,每7-8天1次,直至不再出現病芽為止。
4.對發病嚴重的桑園,立即摘除全部病葉,或者提前剪伐,把病葉及枝條全部燒毀。
5.藥劑防治。發病初期及時噴藥防治,可選用30%醚菌酯1000倍液,或70%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(注意:代森錳鋅安全間隔期7天),或15%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,隔7-10天噴1次藥,連續防治3-4次,要特別注意對發病中心的防治。
6.該病是通過飄散的銹孢子擴大感染,建議連片桑園統防統治。
上一篇: 廣西當前蠶桑生產技術指導意見
下一篇: 桑斷枝爛葉病知識普及